09:00 - 18:00
分享到:
提及碳库,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它们作为自然界中广为人知的二氧化碳吸收者,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地球上存在一个被低估的庞大碳库——海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蓝碳是什么
蓝碳,又称“海洋碳汇“或“蓝色碳汇”指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该概念是在2009年时,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在联合发布《蓝色碳汇: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
据估算,海洋碳库约为40万亿吨,是陆地碳库的20倍是大气碳库的50倍!为什么海洋会是最大的碳库呢?很重要的一部分答案就藏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比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的特点。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的0.05%,但其碳储量却占海洋碳储量的 50%以上。
二、蓝碳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案例
发展蓝碳,不仅可以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还能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方面,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缓解方案,也有利于沿海和公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保护和重建富含碳的生态系统可以稳定生计,保护海岸,并支持其他社会需求,如保障来自海洋的粮食安全。
自2010年起,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包括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等。
2023年,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等内容,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2024年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方法作出规范。针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聚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措施的增汇成效,对增汇计量方法、碳汇监测、增汇效果评估的方法学框架、内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主要为了巩固和提升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支持下,国内部分沿海省份在海洋碳汇交易与融资方面进行了先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以山东、福建、广东为主要代表。
01 山东:打造海洋碳汇研究高地,推出“海洋碳汇贷”融资模式
山东省是全国较早开展海洋碳汇研究和制度建设的省份,自2016年起即在威海开展海洋碳汇研发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及碳汇渔业的发展路径。此后,山东省不断深化在该领域的探索,不仅发布了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还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海洋牧场“零碳”智慧用能示范区。在海洋碳汇融资方面,山东省同样展现出创新精神,推出了“海洋碳汇贷”融资模式,以海产品养殖的碳减排收益权为质押,实现了海洋碳汇融资领域的重大突破。
02 福建:海洋碳汇交易领域实施多项首创,推动海洋碳汇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福建省建立了“蓝碳”交易机制,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和“蓝碳”基金,主要用于构建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开发蓝碳投融资产品、引导企业与个人践行碳减排等。政府推动海洋碳汇与绿色金融融合,开展绿色融资企业建库认证,提供财政支持,优先支持入库企业,进一步促进了福建省海洋碳汇交易领域的健康发展。
03 广东:开办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试点,创新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
广东省则出台了支持海洋碳汇发展的指导政策,开展海洋碳汇的机制建设,推进蓝碳交易与碳普惠工作,并推出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出台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等,从多角度、多方面推动海洋碳汇发展,助力蓝碳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健全规范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等。
三、蓝碳碳汇发展的不足以及方向
尽管蓝碳碳汇发展方面的实践案例正在不断增多,各项保护以及交易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整体发展仍在存在桎梏:
01 蓝碳保护机制仍需完善,现有的保护蓝碳机制散布于各种发展规划中,需建立全面系统的制度框架,涵盖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碳市场交易等方面。
02 蓝碳交易法律法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需明确交易主体边界,设立奖惩措施。
03 蓝碳碳汇核算、监督评估缺乏规范,需完善建立评价、认证标准、激励反馈机制等。
04 蓝碳生态修复技术尚不成熟,仍需增加相关研究和实践。
05 各主体蓝碳保护意识待加强,需建立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等多方协调机制。
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效益及其全球固碳潜力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不采取保护行动的理由。尽管碳封存和储存的速度有限,但在碳排放大幅削减后,蓝碳对气候稳定的长期贡献可能会很大。此外,蓝碳生态系统还有许多宝贵的共同利益,如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抵御洪水和风暴的能力。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能一起解决,对于海洋来说,可以通过保护和恢复蓝碳生态系统来实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生态类型及储碳机制)
开发针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碳储量、通量和过程速率的监测和持续观测方法,以提高对全球海洋碳预算、生物碳泵和沉积碳储存的理解。
大力支持观测技术发展以及建立持续观测感知体系,以更好地将碳循环模型中的过程(如再矿化、破碎、下沉)参数化。这些模型有助于了解未来捕获和储存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CO2的吸收与去除等工程或技术选择的影响。
开展进一步研究,以减少蓝碳生态系统固碳量和储存碳量的不确定性,这对于维持可靠的、科学的信贷和抵消体系相当重要。例如开展研究以了解近海碳储量和封存动态,以及拖网捕鱼和深海采矿等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以量化长期海岸恢复工作可能产生的CH4和N2O排放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尽管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但需要在恢复之前、期间和之后以及恢复后长期进行温室气体测量,以确保修复后的沿海蓝碳生态系统不会成为温室气体新来源。
加强各主体蓝碳保护意识,建立多方协调机制。通过社会共同治理的方式维护蓝碳生态系统内各方的共同利益,如通过沿海植被覆盖的蓝碳生态系统保护海岸线免受洪水侵袭。